按:从橄榄绿到藏青蓝,初心不改,使命依旧。无论是武警消防还是公安交警,他都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溶于血液,数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无欲无求,始终默默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辖区高速公路的安全指数,他就是交警支队高速二大队中队长何海平。
何海平,男,1969年2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淮安市交警支队高速二大队四级高级警长,2012年12月转业成为一名公安交警,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荣获嘉奖4次、三等功1次。
勤学善思,转变角色
从武警消防至公安交警,初到工作岗位,对许多公安法律法规和交通管理业务知识不熟悉,他不等不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先后勤勉自学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警察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十余部,以及公安部最新发布实施的机动车登记和驾驶证管理的相关规定,养成了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从书本中找答案的好习惯。他始终认为过硬的执勤执法素养,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执法实践来支撑。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道路交通秩序管理、隐患排查、违法查纠和现场执法交流技巧等方面,总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特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复实践,他迅速从一个交警“门外汉”成长为交管工作的“行家里手”。
恪尽职守,忘我工作
交警支队高速二大队,负责G25长深高速淮安至连云港段,辖区里程全长62.5公里,有5个收费站,2个服务区。高速公路管理勤务模式特殊,快速反应要求高,遇到节假日大流量或恶劣天气更是勤务连轴转,对民警的身、心都提出了很大的考验。2016年2月份,他体检时查出大脑里长了脑膜瘤,因部位特殊,医生建议暂不做手术,叮嘱要规律作息,注意休息,不要熬夜。“轻伤不下火线!”他乐观的笑称。就这样带病坚守基层一线岗位,忘我工作,全然忘了医生的嘱咐。
今年1月初,他所在的中队一名民警因腰椎盘疾病住院手术,这让中队原本4组警力能够运作起来的勤务被打乱,但他没有向大队叫过一声困难,而是将中队警力重新编组,把生病民警的60%班次都排给了自己。工作中他就是这样一位拼命三郎,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考虑的少;为单位考虑得多,为家庭考虑的少,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让他完全忘了自己大脑里还有一个脑膜瘤。今年以来,在元旦、春节春运和各类交通安全整治行动工作中,他始终坚守岗位,没有因为自己身体原因请过一天假。他身为基层执勤中队长,既当指挥员,更当战斗员,虽已年过五旬,工作起来仍似拼命三郎,个人工作绩效多年蝉联大队第一。仅在今年一季度,就查获酒醉驾案件9起,各类重点违法41起,飙车炸街42起,现场查处各类交通违法共计889起,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有力地净化了辖区道路交通环境,守牢了淮安交通的“北大门”。
热情服务,一心为民
日常工作中,遇到群众的急、难、愁、盼等特殊情况,他总能热心的提供帮助,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遇到外地迷路的车辆,他上前耐心的指路引导,遇到群众求助他都能倾力相帮,遇到迷路走失的老人,总能不厌其烦的帮其寻找回家的路。5月10日,他在辖区长深高速蒋庵服务区路段巡逻时,接到服务区工作人员报警称:服务区内有一名老人,从中午到晚上一直坐在服务区餐厅的椅子上,精神状态不佳,口齿不清,可能迷路了。何海平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处置,请人找来食物和热水,同时安抚老人的情绪,从老人断断续续的方言中判断应该是涟水当地人。何海平立即电话联系属地派出所询问有无寻人警情,得知涟水县蒋庵街道办事处卜庄村确有人报警求助寻人,信息与该老人基本吻合后,何海平立即驾车将老人送回家中,老人的子女激动不已,紧握何海平的手,连声表示感谢。工作以来,他累计帮助、救助群众达200余人次,收到各类感谢信80余封、锦旗16面,他所做的好人好事被中央电视台报道2次,被江苏卫视、淮安电视台等省市媒体报道19次。他对群众怀揣一腔热情,用自己的朴实行动,践行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何海平同志在从事高速交警的11年时间里,凭着对公安交管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始终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日常工作中,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四句话十六字方针总要求,争做一名让党和组织放心,让人民群众拥戴的人民警察,努力为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为警徽增光、为警旗添彩。